不知道一個人的缺點,就不算真正了解一個人。依此邏輯,近日曝出的臺灣臺東縣一家餐廳回收剩菜賣給大陸客,不算全無是處。
坦白說,哪里沒幾個奸商,只是一二個案,不必大驚小怪。但是,發(fā)生在臺灣就是另一回事。對一些大陸人來說,這猝然一擊不亞于阿里山車禍——后者還是膽寒,前者則要心寒了。他們心中的寶島完美如女神,風景如畫不說,更有民眾正直善良、熱情好客、同胞情深,怎么可以開黑心店?
總體而言,這沒有錯。在臺灣,的確隨處可見熱心路人,也可能遇到拾金不昧的出租車司機,無名小店也會為了追求真味道,連味精都拒絕。但是,即使清澈透明的水也有眼睛看不見的雜質(zhì)。臺灣和很多地方一樣,也有無孔不入、連人家棺材本兒都不放過的騙子,也有為壓低成本、用塑化劑作飲料的奸商。此地也吃五谷雜糧,也識人間煙火。
60年互不往來,兩岸民眾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才會形成今天之落差。實際上,不管有沒有剩菜事件,隨著兩岸人民交往日益頻繁,披在臺灣身上的面紗都會慢慢淡去,夢幻臺灣遲早會落地。去掉光環(huán),回歸現(xiàn)實,真正地彼此了解,才是兩岸關(guān)系良性發(fā)展的基礎(chǔ)。因此,抱著寶島夢的大陸客,不妨把此事當做了解真臺灣的第一步!
[ 責任編輯:焦源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