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學運”期間,“反服貿(mào)”學生占領(lǐng)臺灣“立法院”議場,與警員推撞。(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臺灣網(wǎng)4月5日訊 “318太陽花學運”后被依妨害公務多罪起訴的黃國昌、林飛帆、陳為廷等22人,臺北地院日前宣判全部無罪,理由主要是被告?zhèn)冝q解發(fā)動運動,是行使“不服從”以及抵抗權(quán)。法院表示,這起案件是臺灣首次用“不服從”概念認定是不是具社會相當性,若行為符合社會相當性,沒有非難必要性。
對此,臺灣大學法律系教授李茂生在Facebook痛批,“什么社會相當性?這個能拿來當作阻卻違法的標準嗎?”縱然可以說利益衡量下,有社會相當性,此際衡量的標準在于行為時,抑或行為后,這難道不應該加以交代嗎?
李茂生表示,沒搞清楚這些事情,也沒清楚交代超法規(guī)阻卻違法事由必須嚴格審查的必要性,難怪其他領(lǐng)域的學者會開始質(zhì)疑司法是否越俎代庖地開始定義何謂“不服從”了。問題是這種曖昧的社會相當性標準,是否可以用在“行政院”事件?“大家都在看著你們這些司法官,要怎樣掰了”。(中國臺灣網(wǎng) 李寧)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