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臺灣少數(shù)民族部落調查 弱小部落瀕臨消失
時間:2008-10-29 13:22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全臺灣首份少數(shù)民族部落總調查紀錄出爐。臺灣“賽夏族”文史工作者根志優(yōu)累積十年田野調查資料,完成八百多個部落調查,除了描繪各族部落分布區(qū)域、生活概況與特色,更發(fā)現(xiàn),許多弱小部落面對人口外流與文化流失嚴重沖擊,亮起瀕臨消失的紅燈。
據(jù)臺灣《中國時報》報道,這股危機已經蔓延在“邵族”、“泰雅族”、“鄒族”等原住民社會,有些部落人口幾乎都快走光,“邵族”的大平林部落處境更是堪憂,因為未劃入原住民地區(qū),幾乎快被同化;有些部落則因官方調查資料還未確實,成為“另類消失部落”。
報道說,每年農歷八月是“邵族”的過年節(jié)慶,也是日月潭的伊達邵部落難得聚集的盛會,他們高歌吟唱,努力傳承既有文化,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邵族”還有一個“大平林部落”,不在日月潭地區(qū),目前剩下不十戶,卻是逐漸“走向黃昏”。
古調歌詞母語 老人仍哼唱
近八十歲的丹春木是當?shù)夭柯淠昙o最大的耆老,也是唯一還會吟唱古調的老人家。他目睹部落青年外流、文化的流失與生活破敗,內心感觸良多,當?shù)剡^年的祖靈祭儀式已經停辦了五十余年,盡管年輕一輩早已經失去印象,不過,他還是記得,依舊在回味。
丹春木從壓箱底翻出一本破舊的筆記本,里頭記錄了當時過年要吟唱的歌曲,他擔心文化失傳,小心翼翼用日文留下歌詞,旋律依舊盤旋在腦海中,在自家的檳榔園中,他開了嗓子就對著遠方繚唱,還一邊解釋男生唱完,就要換女生對唱,一首接著一首,遙想當年儀式的盛況,彷佛回到五十年前的老部落,族人又回到了身邊。
年輕族人外流 文化難傳承
隔壁的親戚丹金蘭目前六十八歲,也是少數(shù)還會講“邵族”話的人,但很多話也都記不得了,她經歷臺風水災,失去了老公和兩個兒子,目前只剩小兒子和他同住,隨著年歲凋零,她感嘆說:“在我們這邊,邵族人就快死光了!
大平林部落的“邵族”從日據(jù)時期就已經和漢人混居,隱身在漢人的村落中,卻沒有劃入原住民的鄉(xiāng)鎮(zhèn)地區(qū),臺當局“原民會”對原鄉(xiāng)的照顧始終無法遍及這里。
面臨瓦解危機 部落空洞化
根志優(yōu)跑遍全臺部落。他指出,類似大平林部落的情況還很多,許多部落面臨瓦解的危機,甚至只剩三、四戶,包括“鄒族”的阿里山鄉(xiāng)茲安納部落、“泰雅族”的復興鄉(xiāng)石門部落、多洋部落等,不少部落連道路都沒有,還有進出需要靠船只接駁,“不僅是被遺忘,簡直就是被遺棄!”
原住民鄉(xiāng)村人口外流是造成部落空洞化的主因,根據(jù)臺灣“原民會”資料,都市原住民人口數(shù)在1995年是90945人,占全臺原住民總人數(shù)為24.6%;2003年1月底增加到147365人,比例也增加到34%;直到最新統(tǒng)計,到今年8月底,都市原住民已經突破20萬人,占總人口的41.26%。
都市化成潮流 原住民回鄉(xiāng)難
根志優(yōu)憂心,這樣的潮流不僅是量變,也會是質變,原住民鄉(xiāng)村最后會出現(xiàn)文化斷層,走向消失的危機,島外也常有這樣的案例。
臺“原民會”目前傷腦筋的,除了思考適度調整資源照顧日益增多的都會原住民,也要加強原住民鄉(xiāng)村的教育與產業(yè)政策,讓原住民回鄉(xiāng)意愿增加,但官員坦承:“都市化的潮流真的很難抗拒!
根志優(yōu)的部落調查中,看到了部落人口和文化流失的危機。他更發(fā)現(xiàn),許多部落的存在就連“原民會”都沒有掌握到,他曾經擔任“原民會”委員,了解各地提報的資料不夠確實,有些部落就這樣淪為官方統(tǒng)計的“另類消失部落”。
提報資料不實 官方難掌握
據(jù)報道,臺東縣太麻里鄉(xiāng)的上大溪部落是“排灣族”的老部落,族人原本居住在大武山中的“古拉勞”舊部落,約在17世紀50年代輾轉遷徙至現(xiàn)址,早期部落多達兩三百人,因為人口外流,部分族人遷徙至大溪部落,上大溪部落反而被遺忘。
根志優(yōu)說,除了上大溪部落,在屏東縣牡丹鄉(xiāng)小路部落,明明就還有上百名的“排灣族”人,約略四十戶,部落因為處于牡丹鄉(xiāng)與滿洲鄉(xiāng)交界處,官方統(tǒng)計都沒有清楚掌握。
此外,臺東縣長濱鄉(xiāng)的南溪部落其實是“阿美族”和“布農族”混居的地區(qū),但彼此分地而處,“阿美族”聚落稱為“幾嘎打岸”部落,布農族則稱作“古蘇哈拉”部落。根志優(yōu)表示,這是兩個不同部落,相距也有一段距離,“原民會”的調查資料卻只有出現(xiàn)“阿美族”部落,“布農族”的部分就這樣消失了。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