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交流應更深入文化精神層面——訪來臺為臺灣文學青年授課的錢文忠教授
新華網臺北8月29日電(記者陳鍵興 秦大軍)在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一間教師休息室里,記者見到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錢文忠時,他正和臺灣作家張大春聊著。屋子里還有臺灣作家朱天文,臺灣知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魏海敏,香港作家、攝影師廖偉棠等,他們都是來此為“2008臺灣文學營”擔任授課教師的。
走廊上的鈴聲響起,多數(shù)人都趕到教室去了,因為已經上完課,錢文忠教授留在休息室里,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臺灣青年學生踴躍報名參加文學營活動,從中可以感受到臺灣社會值得重視的一種價值,在現(xiàn)實中非常勤奮、刻苦、上進的同時更保留著一種永恒的文學夢想,而有夢想的內心蘊含著澎湃的力量!卞X文忠說。
在這位大陸文化學者眼中,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建立在更深層的文化基礎之上,臺灣一些獨特的文化價值,其意義是超越物質上、經濟上的成就的。他認為,臺灣社會的中堅力量有一種深沉的文化關懷,但對于這樣一種力量,卻往往連臺灣社會自身也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而大陸各界對此也不甚了解。
“不妨辦成一個兩岸的文學營!卞X文忠說,“過去一段時間,兩岸的交流主要是在經濟層面,現(xiàn)在應該更深入到社會文化的精神層面!
他認為,兩岸在本質上有著共同的文化傳承,使用共同的語言文字,有著共同的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由于歷史的原因才造成了彼此分隔的狀況,兩岸應該共同思考“如何把半個多世紀的隔絕變成一種財富,把負面的歷史轉換成正面的現(xiàn)實”。
記者問及如何看待“臺獨”勢力打著“本土化”的旗號推行“去中國化”的問題時,錢文忠指出,臺灣同胞當然應該了解自己成長的這片土地,并沒有錯,但是把臺灣“本土”文化和中華文化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搞所謂“去中國化”,這在邏輯上根本就是行不通的,而實際上中華文化在臺灣社會生活中也是去除不掉的。
“以‘本土化’推行‘去中國化’,這是一種典型的減法思維!卞X文忠說,“兩岸之間都應該多做加法思維,才能讓兩岸共同的財富累積得越來越多,讓兩岸彼此的認同越來越大!
印刻文學生活雜志社是此次文學營活動的執(zhí)行單位,雜志社總編輯初安民告訴記者,此次邀請了錢文忠、陳丹青兩位大陸學者,今后會更多地邀請大陸作家、學者擔任文學營授課教師,希望以此讓臺灣學子更多地了解大陸,使自己的視野更加廣闊。他還表示,也希望明年能到大陸舉辦有兩岸學生共同參加的文學營活動,增進懷抱文學夢想的兩岸青年的互動,以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