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然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卻始終呈上升趨勢。北京市西城區(qū)人民法院發(fā)布的一份調研顯示,目前未成年人犯罪除呈現犯罪類型多元化和犯罪年齡低齡化特征外,其犯罪手段也日趨成人化和兇殘化,未成年人也往往作案手段殘忍,后果嚴重。(5月15日 華南網)
不同的是,以往未成年人犯罪多局限于以斂財為目的盜竊或一時沖動而引發(fā)的尋釁滋事、故意傷害等簡單犯罪活動,而犯罪手段也只是采用“言語威脅”、“以大欺小”等輕微暴力方式。但是近三年來,未成年人犯罪手段不再限于以往相對簡單、單一的形式,而是逐漸顯現出成人化、兇殘化的發(fā)展趨勢。
比如一名少女為報復另一少女,以實施性虐待威脅對方,迫使其與兩名少年發(fā)生性關系;比如,有的以拍攝被害人裸照的方式勒索錢財;比如,為籌錢上網實施搶劫或兇殘殺害等等,都體現了較強的社會危害性。對此,湖南樹人青少年特訓學校一項長期研究顯示,未成年犯罪最集中的類型是侵財型犯罪,盜竊和搶劫這兩類案件居高不下,占到了未成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5.1%,其次是尋釁滋事和故意傷害犯罪,占到了20.6%。在未成年犯中,男性的比例高達95.1%,16周歲以上的占91.5%,絕大部分為無業(yè)人員,但在校學生也占了相當的比例。
在這一串數字背后,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未成年人犯罪已經呈不可預料的上升趨勢發(fā)展,倘若不及時預防和根治,后果難料。然而,要想控制和預防,我們還需要全面了解造成這一現象的真實原因。對此,湖南心理咨詢師協會理事、湖南樹人青少年特訓學校校長徐偉認為,如今這一代未成年人從小受中西方文化融合熏陶,常常以自我為中心,情緒化現象嚴重,沖動時不計后果。由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尚未成熟,對環(huán)境因素的被動接受、模仿、學習,遠遠大于他們對環(huán)境的能動選擇。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值得警惕的是,網絡、影視、書刊等大眾傳媒不斷將一些不良現象和信息傳遞給未成年人,導致其心理經歷了從恐懼、刺激、惡心、甚至反感,到無所謂、興奮、習以為常、模仿的過程,使未成年人在學校接受的那么一點道德和人文主義教育,頃刻間化為烏有。對未成年人犯罪影響最大的,往往是網絡因素,我們知道,在一些網絡游戲和網絡影視中,往往充斥著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而未成年孩子中越來越多的接觸網絡,不少人又染上網癮。
顯然,在信息巨大膨脹的時代,網絡已經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工具,未成年孩子也不例外。但是,一方面,它傳遞的信息卻多充斥不良信息,一方面,我們卻缺少對未成年人孩子的正確疏導,從而導致未成年人不斷接受和模仿,竟而導致犯罪率不斷上升。因此,當下,我們亟需通過開展法制教育、引入心理輔導,對未成年人上網進行正確引導等綜合方式,加強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和控制。(中國臺灣網網友:齊全和)
。ū疚臑榫W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