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記者在龍里縣谷龍鄉(xiāng)采訪時看到,該鄉(xiāng)鄉(xiāng)政府對面的荒山上一條“千重萬重、教育重中之重”的巨型宣傳標語赫然醒目。據該鄉(xiāng)中心小學負責人介紹,該標語于2007年用水泥澆鑄而成,每個字占地50個平方米,共500個平方米,耗資16000元。目前,該標語為龍里縣教育類標語中最大的一條。(《貴州都市報》11月18日報道)
林語堂曾說過:“民族本質及民眾持續(xù)力,一部分是天生的,另一部分是文化教育的結果”。先天因素我們無法改變,而后天教育卻在我們掌控之中。面對教育改進方式,社會上也是眾說紛紜,有說該改進教育體制的、有說要轉變教育思路的,各執(zhí)一詞,頗有道理。但我們往往容易忽略制度外的另一種因素:宣傳。
面對耗資16000元,占地500平方米鑄成的十字標語,許多人神經可能會再次緊張,詰問之勢紛至沓來:這些錢哪來的,沒用在刀刃上的教育開支,是不是一種浪費?教育從不追求高、大、全模式,這么大的標語“屹立”在荒山上,難免有破壞環(huán)境之嫌。其實,詰問之余,我們更應該靜下來思考這標語形成的現實意義。
眾所周知,改變一項制度簡單,它只需要修改相關法律,而要改變人們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觀念則很難。教育的發(fā)展亦是如此:它不但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撐與扶持,更重要的還要靠民眾自身意識的覺醒。宣傳作為改變人們自身意識的一種外化形式,它總會在潛移默化的氛圍中影響人們的觀念。谷里縣采取的這種標語宣傳,正是這種模式的體現。
從另一方面來看,這幅標語“屹立”在鄉(xiāng)政府對面也頗有“玩味”。它像一只掛在政府頭上的警鐘,時時提醒政府人員:教育才是發(fā)展的根本,只有根基穩(wěn)當,枝葉才會繁茂。但它更像印在谷里縣“身上”的一塊傷疤,時時警醒人們,如果不抓教育,這里的荒山還是荒山,這里的貧窮還會貧窮。
所以,與其在巨大標語的來歷上糾纏不清,還不如利用好他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為當前教育服務,這何嘗不是一種進步。(中國臺灣網網友:張劍)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