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何以笙簫默》的提檔,《何以笙簫默》《左耳》和《萬物生長》等青春片同檔扎堆的格局正式形成。過往我們憂心青春片或呈泛濫的趨勢,其實一年到頭成氣候的也不過三兩部。此前最強的競爭,不過是去年暑期檔韓寒和郭敬明這對時代雙子星的錯位對話,而且影片也不盡“青春”。時隔不到一年,以青春為訴求的《何以笙簫默》《左耳》和《萬物生長》就開始扎堆死磕,一場青春題材的浩劫在所難免。
為何說是浩劫而非浪潮?首先在于這批作品的創(chuàng)作水準。由網(wǎng)絡IP發(fā)酵的《何以笙簫默》仿佛是幾個導演的作品,是拍攝影像的拼湊。《左耳》的情況好點,但也好不到哪里,故事俗,人物稀里嘩啦一片,更像是一部《同桌的你2》。別光看《左耳》票房爆棚,與《小時代》類似,都是躁動現(xiàn)象,并非電影本質的沉淀。相比之下,《萬物生長》好歹還是一部電影,卻同時也是李玉有史以來最差的一部。
蘇有朋當導演小出意料,化身億元級導演更想不到,蘇有朋演戲雖說努力,導戲的功力確實差點意思。
馬慶云的一句話說得很到位:“《左耳》票房上的成功,實際上也說明,要取得青春愛情電影票房上的勝利,最重要的,就是找賤俗作品做IP去運營。”IP的成功不代表電影的成功。在IP浪潮下,李玉的《萬物生長》這次也淪陷了,陷入了市場諂媚與藝術追求的矛盾體中。她想沾青春大片的邊兒,又不愿意向過去的姿態(tài)揮別,于是市場的自己與創(chuàng)作的自我互毆,糾結的結果是,卡司更強大的《萬物生長》敗給了《左耳》。
最近幾年的青春片呈現(xiàn)出來的態(tài)勢,與前幾年電視劇市場抗戰(zhàn)雷劇的爆發(fā)驚人相似。首先青春片成了最安全又最易于操作的領域,除了盧庚戌的《怒放》壯烈犧牲,《那些年》《致青春》《同桌的你》等都賺得缽滿,給市場留下青春片隨便搞搞就能發(fā)財?shù)腻e覺。在過去的十幾年,我們看盡了香港無厘頭喜劇的泛濫與死絕,同時也經(jīng)歷了由張藝謀《英雄》發(fā)起的古裝大片的興衰。而青春題材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如果解決不了內容生產(chǎn)的問題,再強大的數(shù)據(jù)與運作也不會維系太久。(曾念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