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總與國力息息相關(guān),從這個角度來說,好萊塢電影在全世界的風(fēng)行一點也不奇怪。但法國人偏不信邪,并提出“文化例外”理念,希望以此抗衡來勢洶洶的“好萊虎”。
在法國,不僅影院,連電視臺播放美國電影都有嚴格的比例限制,在政府的“保護下”,法國成為美國電影所占市場份額最低的歐洲國家(45.3%)。
當(dāng)然,“打鐵還需自身硬”,影片好才是制勝的王道。若論制作、場面等“硬件”條件,法國電影自然不敵財大氣粗的“好萊虎”,只能從電影的內(nèi)容上狠下工夫,注重大眾的感覺和口味。一直以來,法國電影總以藝術(shù)片形象出現(xiàn),美則美矣,但也不免讓人感覺沉悶,而近年來風(fēng)靡一時的《出租車》《天使愛美麗》以及《放牛班的春天》或以幽默,或是清新的風(fēng)格獨樹一幟,講的是凡人小事,語言和表演都是法國式幽默,讓人捧腹,也讓人回味,為法國電影注入了新的活力;而法語片《不可觸碰》更因?qū)σ泼裨掝}的探討,引起了美國觀眾的共鳴,從而躋身最賣座非英語電影行列。
此外,用英語拍攝、吸引更多國際影星加盟,也是法國影片走向成功的路徑。呂克·貝松的《颶風(fēng)營救2》、米歇爾·貢德里的《我們和我》,都是用英語來拍攝的法國電影;在《高盧英雄大戰(zhàn)愷撒王子》中,制片方專門從世界各地請來多位電影明星,甚至F1車王邁克爾·舒馬赫參演,為影片贏得了國際聲譽。
法國人曾有一句名言:“如果全世界都吃漢堡包,那將是人類的悲哀;如果全世界都只看美國電影,那將是世界文化的毀滅!毖巯,歐美自貿(mào)談判啟動在即。偏偏在這個關(guān)鍵時刻,法國又跳出來大唱反調(diào)。政府揚言,除非允許通過補貼、稅收優(yōu)惠和配額保護本地電影、電視和音樂產(chǎn)業(yè)不受美國英語產(chǎn)品沖擊,否則“一切免談”。
或許在美國看來,法國簡直就是打著文化多樣性的旗號實行“文化保護主義”;但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這份堅守和自信依然令人感動。誠如法國前總統(tǒng)希拉克所說,沒有“平衡的交流”,就不可能保持自身文化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