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漫博會前天在東莞閉幕。據報道,這次漫博會在五天內有超過60萬人次入場參觀或參與,較上屆增加了4萬人次,看來動漫行業(yè)的熱度有增無減。
然而,漫博會參與者眾,并不意味著我國動漫的優(yōu)質品多。就在漫博會開始時,羊城晚報記者在現場采訪了動漫界人士,他們對動漫的總體評價是“國產動漫產量大卻仍難成氣候”。
據介紹,近年來國內動漫行業(yè)呈井噴式發(fā)展,2012年,中國動漫年產量超過22萬分鐘,是日本的兩倍多。
按照這樣的規(guī)模,中國似乎已成世界第一動漫大國。但內行人都知道,數量往往只是數字,與強大未必成正比。現在,真正的動漫強國還是日本。日本的動漫已成第三大產業(yè),占GDP的比重超過10%,向世界輸出60%的動漫作品。如果有哪個國家對日本的動漫一哥地位不服氣,那也應該是美國,還輪不到中國。
業(yè)內人士認為,中國的動漫作品絕大多數只能迎合兒童的口味,甚至有不少國產動漫受到了70后、80后家長的抵制,原因是這一批家長深受國外經典動漫的影響,認為國產動漫仍處于質量比較低劣的階段。(見羊城晚報08月23日的相關報道)
量多不強的原因,說起來無非是投資少、市場窄、技術落后、版權意識差、原創(chuàng)作品不給力等等,而縱有千條理由,最主要還是創(chuàng)作問題。那么,創(chuàng)作的主要問題又在哪里?
從動漫受眾目標上,中國大陸的動漫作品的目標人群顯然過于單一,要么太幼稚,要么太“早熟”。
說幼稚,是指只把目標鎖定在兒童特點上,把數量龐大的大人排除在外。而在中國的家庭關系中,大人還掌控著子女、尤其是年幼子女的閱讀觀看大權,討好小孩,往往要先討好大人。而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父母帶著小孩共同觀賞。作品不懂得“團結父母的力量”,除了失去大人觀眾,還可能讓小孩失去來自父母的觀看鼓勵。
說“早熟”,則是制作者試圖讓兒童接受宏大的政治敘事,比如《西柏坡》、《智取威虎山》、《紅色傳奇》等等。這些講大道理的宏大敘事,又如何契合涉世未深、懂事不多的兒童?
而在這方面,無論是日本還是美國,大部分的動漫都是老少咸宜的。像日本動畫片《千與千尋》,你很難說它究竟是兒童動畫還是成人動畫,但都不妨礙兒童成人都喜歡它。而美國《貓與老鼠》、《功夫熊貓》等動畫片,它們的風趣幽默更是老少“通殺”——歡笑是最好的美容品,誰愿意錯過放飛心情的機會?
相對于指向目標單一化,我們動漫的更大問題,還是創(chuàng)作題材的狹窄和想象力的缺失:愛情不可多,悲觀不能有,甚至可能絆倒在頭發(fā)的顏色上:據說被指嚴重模仿日本動畫《棋魂》的某動畫作品,就曾因為發(fā)色太鮮艷,有教導小孩染發(fā)和男女主角對望太多的“不良傾向”,一度被禁止播放。于是為了能“安全過關”,我們的動漫選材與影視一樣,只能更多地面向古典名著。
兒童作品本來就應該有更大的想象空間和幽默趣味,一旦到了“下筆如有繩”,要規(guī)避太多的禁區(qū),要板著臉孔說教,怎能避免老少咸不宜的結果?
盡管在動漫技術上,我們還落后于美國和日本,但技術好趕意識不好趕,因為技術可以引進,而意識的障礙卻難以搬動。
由于看到動漫市場充滿無限的商機,這些年來,許多中國人都涌進了動漫行業(yè)。但幾年過去后,許多人眼看錢燒了大把鐵只打了一半,又不敢輕易熄火,只能在進退不得的谷地里耗著。因此,別看第五屆漫博會上人頭涌涌,只要動漫的創(chuàng)作“心魔”無法驅除,都難以改變一頭熱的尷尬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