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70多位明星接力演出的《建國大業(yè)》,為主旋律電影樹立了一個標桿,F(xiàn)在,韓三平又把這種模式復(fù)制到了《建黨偉業(yè)》。在以劉燁、陳坤等偶像扮演毛澤東、周恩來,余少群繼續(xù)演梅蘭芳之后,吳宇森、周潤發(fā)、梁朝偉、湯唯、吳彥祖等數(shù)十位明星也宣告加盟。如今,劇組又迎來張家輝、柳云龍等演員。最終,《建黨偉業(yè)》的明星數(shù)有望破200人。(《華商報》9月8日)
由《建國大業(yè)》班底運作的“姊妹篇”《建黨偉業(yè)》日前開機,相關(guān)的營銷宣傳也隨之啟動。但我發(fā)現(xiàn),明星陣容仍然是影片最大的叫賣點。總導(dǎo)演韓三平表示,《建黨偉業(yè)》的明星規(guī)模不僅比《建國大業(yè)》大,還要更“青春”、更“偶像”。
我不反對主旋律影片商業(yè)化,甚至都敢于認同其走青春偶像劇的路子,畢竟它消解了以往主旋律電影臉譜化的枯燥與沉重,最大限度地擁抱了觀眾,回歸了電影應(yīng)該有的價值魅力。但是,我對《建國大業(yè)》式主旋律電影到底能走多遠還是充滿擔憂。
首先,從《建國大業(yè)》到《建黨偉業(yè)》,運作模式太過單一,無非是明星大腕撐場、攢故事,吸引好奇的觀眾掏錢到電影院去“數(shù)星星”。但好事不過三,若等到下一個《建xx業(yè)》還來反復(fù)這種游戲的時候,觀眾會不會感到膩歪?其次,這種模式是電影人韓三平的“獨門絕技”,復(fù)制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眾所周知,韓三平是我國最大電影公司中影集團的掌門人,擁有著電影進口、檔期安排等諸多權(quán)力。華語圈眾多大腕歸附其若“水之歸大海”,心甘情愿為其零片酬“跑龍?zhí)住,個中原因幾乎不言自明。再就是這種模式商業(yè)傳奇的表象與實際。去年《建國大業(yè)》創(chuàng)下4億多元的當年國產(chǎn)電影票房紀錄。有媒體贊譽,一部3000萬元中小成本制作的影片能獲得如此高回報,不啻為中國電影的商業(yè)奇跡。但事實上,有人算過一筆賬,如果加上營銷費用和172位明星的片酬,電影的成本費將會高達3個多億。
不知是炒作還是真愿景,《建黨偉業(yè)》在拍攝之前,就喊出了超越《唐山大地震》6億票房的口號。我想,能靠近這一愿景的殺手锏顯然還應(yīng)是韓氏特有的“全明星戰(zhàn)術(shù)”。據(jù)悉,在《建黨偉業(yè)》中,劉燁、陳坤將分別出演毛澤東、周恩來,但青春小生能否扮出偉人氣質(zhì),讓觀眾認可?趙本山將出演段祺瑞,會不會讓人光想著春晚上的“小品王”而忘了大軍閥?話題演員湯唯演繹毛澤東的初戀女友陶毅,無疑挑戰(zhàn)了不少人的想象力……凡此種種,恰好是《建黨偉業(yè)》的宣傳策劃過人之處。從目前諸多報道看,這部電影就是一個迎合市場的產(chǎn)物,它不僅需要有市場號召力的明星,更需要制造一些話題。
不可否認的是,在一個泛娛樂化的時代,即便是主旋律影片,也必須考慮觀眾和市場。但令人遺憾的是,目前,看一部電影成功與否,最直接的標準似乎只剩下了票房標桿。電影看重市場本無可厚非,但就怕在票房引導(dǎo)下,電影越來越看重視外在形式;各電影商家跑馬圈地,掘金至上,越來越注重營銷手段而非電影質(zhì)量本身。商業(yè)電影高票房的背后,是電影的日漸浮躁化和快餐化,這能算一個健康、有前途的電影市場嗎?(劉道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