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拉拉升職記》中,女主角是一個來自南方的女孩子,大學畢業(yè),而且長相不錯,在一家外資企業(yè)摸爬滾打幾年,一個小催巴歷練成了一名“中產”,并且釣得金龜婿,有了理想的歸宿。應該說,這是一本職場發(fā)達指南,也是一本催人上進的革命浪漫主義小說,在暢銷書勵志爬行榜上,應該僅次于老羅的《我的奮斗》和石康的《奮斗》。
作為一個平庸中年男,我曾經在書店奮力翻閱過這本書,遺憾的是,以我這么多年對這個社會的觀察,我覺得書中描寫的場景和我的認識有些偏差——口水都快蘸干了,杜拉拉還在辦公室勾心斗角,一丁點兒屬于自然人范疇的行為,比如吃喝拉撒睡,都沒有,這讓我大感失望。尤其是作為一名吃貨讀者,女主角怎么可以不吃飯呢?因為職場太殘酷?可即便是斗獸場,也得吃東西!
直到把書看到將近三分之一的地方,拉拉的第一頓飯終于和男主人公一起出現(xiàn)了。那是在上海,男主角王偉,開著汽車(不是戰(zhàn)斗機)來接拉拉吃飯,并且給了一道選擇題:東北菜、上海菜和日本菜,然后又全然不顧拉拉“喜歡炒年糕”的要求,自作主張去了一家東洋菜館。關于這頓自助日餐,小說的全部描寫只一句話:“環(huán)境不錯,有三文魚刺身”。等到王偉喝了一杯“青酒”(原文如此),滿足地伸展了一下腰肢,倆人漫長的肥皂劇式的車轱轆對白又開始了……
這本小說我只讀到了這里,也明白了作者為什么到這時才開始組織一頓飯局——因為此時拉拉已經是行政部的“主管”,之前她似乎難以涉足這樣檔次的餐廳,但如果真實描寫她拮據(jù)的飲食生活:泡面、煎餅果子、麻辣燙……顯然又不夠勵志。所以,即便在胡阿發(fā)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里,拉拉也一直保持著“辟谷”的狀態(tài)。
真實的公司白領生活是什么樣的?我單位旁邊有一爿著名小店,叫“五棵松麻辣燙”,就在翠微大廈背后的小胡同里。每到中午時分,店里人滿為患,兩大鑊湯鍋前排隊的一多半是寫字樓里出來的Office Lady,每人手里端著選好的原料筐子,淡定地等候自己廉價的午餐……最多放作料時會輕聲叮囑一句:不要放蒜哈——這是寫字樓的規(guī)矩。
個人的經驗,北京的知名麻辣燙不外乎“老萬記”、“川嫂”、“垂楊柳”和“林靜”這么幾家。麻辣燙技術含量不高,只要材料新鮮,湯料純正,加上操作員勤快,生意都差不了。翠微后面這家正好具備了這三要素,加上與五棵松“林靜小吃”系出同門,原料、味道、甚至飲料(如很少見的黑加侖汽水)都一樣。冒(四川話,意為汆燙)菜的小二,在不大的操作間游刃有余地輾轉騰挪,熟稔地數(shù)著竹簽,報出價,將原料麻利地分類放入鍋中的笊籬中,笊籬的尾端是掛鉤狀的,沿著鍋邊兒環(huán)狀排開,愉快地咕嘟著水泡……小二眼疾手快,既能讓所有的食材徹底斷生,又能根據(jù)它們不同的肌理,通過火候保持材料應有的口感。
出鍋時,碩大的菜碗里,底層是鴨血、香菇、魔芋、豆腐,上層是毛肚、木耳、空心菜,最上面則是厚厚的一層辣椒。我喜歡這家的辣椒,不是很辣,但極香,一口下去,香味穿過抬頭紋直達天靈蓋。飯桌是長條桌,姑娘們端著碗過來,算好了賬,三三兩兩擠坐在一起,不一會兒就開始香汗淋漓,說話的聲音也大了起來。她們說著瑣碎家事、色迷迷的客戶、糾纏不清的上司……也說杜拉拉!澳阏f,徐靜蕾從飯店打包的湯,還拿了飯店的碗,上面居然還蓋了一層保鮮膜……這也忒假了吧?”聽的人有的附議,有的笑的花枝亂顫,唧唧喳喳的。
她們說到的是和小說同名的電影,導演顯然比小說更在意一些生活細節(jié),比如主人公到公司門口換高跟鞋什么的。然而關于吃,那個大長臉男主角上來就撇著嘴說:“給我來點兒壽司……”這是公司食堂?職工吃飯的藝術顯然高于生活了吧?當然,電影成本本來就高,要看投資人臉色下牙,不能太寒磣。就像拉拉刷某銀行信用卡買了某個牌子的跑車,這顯然有軟廣告的成分,如果換成公交公司贊助電影,我甚至相信,徐靜蕾會開一大公共出來,還是雙層的!所以說,能有“打包湯”那個段落,已屬非常不易。
穿著套裝,在公司里混生活,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杜拉拉一樣的雄心壯志。像對面這些吃AA制麻辣燙的姑娘,那么開心自在,享受著平民的美味,收獲簡單的快樂,不也挺好嗎?
記得十多年前,最喜歡虎坊橋那家“小腸陳”,雞毛小店,鹵煮做得湯濃味厚,一碗小腸一個小二,十元錢都還沒花到,煩惱就早扔到中南海去了,那叫一個爽。店里經常能看到隔壁芭蕾舞團女演員,三兩成群邁著鴨子步過來,和我們一樣,一腦袋扎碗里,半天不抬頭。偶爾坐起身,說聲“師傅,再來點兒醬豆腐……”凸露的鎖骨和高揚的下巴,迷死個誰。一段時間里,我一直認為中芭的女孩是世界上最美的,但又說不出原因,F(xiàn)在通過杜拉拉吃壽司這件事兒終于讓我想明白了:原來,她們美,是因為她們不裝。
嗯,下次,萬一有個“杜拉拉”約我吃飯……我看,就鹵煮或麻辣燙吧。坐跑車去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