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陽明山砍蔣介石銅像,卻要設“日皇碑”?
【兩岸快評第995期】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近日,臺灣島內的親日團體“日本櫻花返鄉(xiāng)會”想要在陽明山設“日本天皇碑”,遭臺北市政府拒絕。與之對比的另一則消息是,臺灣“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公布,全臺“兩蔣”銅像已處置360處。兩相對比,凸顯出部分臺灣人光怪陸離、自我矛盾的意識形態(tài)。
眾所周知,臺灣由于特殊歷史原因,二戰(zhàn)之后沒有完整徹底地進行“去殖民化”運動。臺灣人血淚交織的英勇抗日史,在反日教育中只字不提,導致島內很多年輕人不了解真正的歷史,一些地方彌漫著濃厚的“殖民崇拜風”和“轉型正義雙標行為”。
而這種雙標行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3年前陽明山的蔣介石銅像曾作為“威權象征”遭到斷頭的厄運。而如今,同一地點竟然要立“日皇碑”,這豈不是神經(jīng)錯亂?日本統(tǒng)治臺灣難道不“威權”嗎?
臺灣近年來流行拆除“兩蔣”塑像、取消懸掛的“兩蔣”乃至孫中山的照片。這種表面上的“反威權”行為,背后折射的是民進黨暗中不能宣之于口的“反中、脫中”小心思。島內“臺獨”勢力是在借助所謂“反蔣”,進一步割斷大陸和臺灣的歷史聯(lián)系,掃除“兩蔣”父子在臺軍中的影響,以達到徹底“去中國化”的目的。
相比之下,某些臺灣人的“親日媚日”觀念濃厚,原因除了日本殖民統(tǒng)治下強制的“皇民化”教育外,也來源于島內沒有進行過完整的去殖民化運動。其近年來的教科書改革,在歷史教材中進一步推行“去中”和美化日本殖民教育。
這種情況導致臺灣島內有些人至今美化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選擇性地遺忘掉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對臺灣的掠奪和傷害。極端表現(xiàn)就是對成為“日本人”的期待與向往,比如李登輝曾前往參拜靖國神社、聲稱自己“二十二歲以前是日本人”、宣布“釣魚島是日本的”。這次親日團體打算立“日皇碑”也是典型的例子。
臺灣的“去中媚日”教育一日不停止,不能面對真正的歷史,這種“媚日”思潮就不會真正絕跡,“日皇碑”這出戲如何收場,大家拭目以待。(文/石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