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豐潭路延伸段全長1.2千米,總造價近1600萬元,開通不到一年半,維修費用已達百萬元,業(yè)內(nèi)人士稱整個道路龜裂、局部下沉,可能與工程質(zhì)量有關(guān),不過該路段經(jīng)6家單位驗收合格,官方回應稱造成這種情況是因這條路荷載等級低,工程車多。(4月26日《今日早報》)
一公里路段造價千萬元,開通僅僅一年半,維修費就達到百萬元,這和投資11億元的武漢長江三橋10年修24次,平均不到一年要修兩次的傳奇經(jīng)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花大錢,又很費時,依然十分誤事,弊端顯而易見。問題是:這樣的公共建筑到底還有多少?工程投資越大為何反而越不健康?
這個問號,終于由群眾提出,真是既讓人高興也讓人擔憂。喜的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也是正直的;憂的是,這種花了大錢的公共建筑,最終卻成了病怏怏的“橋脆脆”或“路坍坍”,陷進“屢壞屢修,屢修屢壞”的怪圈。更令人痛心的是,出現(xiàn)這種狀況,相關(guān)部門要么置若罔聞,要么無動于衷。
從報道中來看,無論是武漢長江三橋,還是杭州豐潭路延伸段,從建設(shè)到驗收似乎都中規(guī)中矩,而后者更是通過6家單位驗收合格,可謂無懈可擊。但出了問題已是事實,為什么相關(guān)部門沒有人去及時關(guān)注?又為什么好多公共問題總是最先由“民間”發(fā)現(xiàn)、揭出、曝光后,管理部門才姍姍來遲地去跟進追查?
無疑,這是一種病,一種“公共建筑管理病”。就目前來看,在公共設(shè)施領(lǐng)域,進退兩難的問題、久拖不決的問題、積重難返的問題等,已經(jīng)嚴重充斥在我們的生活周圍,為老百姓所疑慮和擔憂。因為在這種病態(tài)背后,可能有著更加隱蔽和可怕的錢權(quán)交易和權(quán)力尋租,會在更大程度上侵蝕公眾利益。
“病象”相似,“病因”相同,這是公共建筑之病的典型特征。開展治療,不僅需要公眾明察秋毫的火眼金睛,更亟待公共管理部門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既要對“橋脆脆”“路坍坍”等公共建筑問題向公眾作出交代,還要徹查所有與此類似、雷同的公共建筑背后有沒有隱藏著腐敗。這樣,才能讓納稅人的錢花得其所,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廖水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