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天氣有些悶,偶爾飄過雨絲。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qū)的田徑場上,244名準新生開始了他們大學的第一場考試。能考上浙大的同學,已是今年高考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若還能拿到代表浙大精英教育最高水準之一的竺可楨學院選拔“入場券”的,則可稱得上是“學霸中的戰(zhàn)斗機”了。前年,一道“番茄炒蛋怎么做”的題目,考蒙了不少學霸。而今年的試卷里,神題也不少。(8月17日《今日早報》)
根據考生的回憶,大多對今年測試題中的“濕面條和干面條,哪種需要煮的時間更長?分別需要怎樣的火候?”記憶深刻,據說看蒙了了不少考生。從番茄炒蛋怎么做,到煮面條,除了用大媽都會的題來“碾壓”學霸之外,出現在選拔浙大最高水準學生的測試題上,還包括其他讓不少考生大跌眼鏡的考題,而聯系到近年來那些出現在各大高校自主招生考試中,層出不窮的“奇葩選題”,一個值得觀察的視角是,這些“奇葩”試題,在精英教育選拔中,到底有著什么樣的功用呢?
從選拔方的目的來說,都是意在通過測試選拔出“知識掌握更綜合、深入的學生”,換言之,不要書呆子。通過設置生活常識相關的試題,當然是可以考察一個學生是否善于思考和觀察,是否有寬廣的知識面以及理解能力。而由此再來看這些堪稱“奇葩”的測試試題,知悉了“番茄炒雞蛋怎么做”,或者說如何煮面條,是否就能說明知識掌握更綜合、更深入了呢?從題目的答案來看,所考察的更多是生活經驗方面。
一個必須厘清的誤區(qū)是,考察生活常識與考察以生活常識為載體的知識掌握和理解,是完全不同的范疇,換句話說,有生活常識并不意味著有對來源于常識的知識的“綜合且深入的思考”。如果只是在題干上看起來奇葩,并不能由此真正考察出精英教育所需要的素養(yǎng),除了讓學生為難外,更多的恐怕會淪為嘩眾取寵的博眼球。
而從這些題目本身來說,它還可能造成事實上的不公平。通過考試來選拔,雖然有著其本身的局限性,但從當下來看,它依然是保證公平的最好形式之一,當然,公平從來都不是絕對的,但考試應實現相對的公平。從生活常識,到琴棋書畫,這些看似來源于生活的考題,恐怕只是部分人生活圈子的內容。這些認知的差距,既有來自貧富差距下的階層鴻溝,也有二元體制下的城鄉(xiāng)差距,那么,這些因于客觀環(huán)境所制造的知識壁壘,它不應該或盡量少地出現在著眼于公平的精英教育選拔考試中。而從學生們事后的回憶來看,出現了諸如《模仿游戲》的男主角扮演者是誰、將一段五線譜變成簡譜、選出梵高的作品的考題,這樣的一場考試顯然不利于在現實環(huán)境中處于弱勢的孩子們。
一個可以佐證的事實是,在浙大竺可楨學院的官網中,找到了參加此次選拔考試的名單,在名單中不難發(fā)現,參加考試的學生大多是來自于城市中學甚至主要是省會中學的,難道大學最頂級的精英教育選拔,只能從城市中選出嗎?
奇葩試題不應是一年一度的談資而已,而應該從中發(fā)現存在的硬傷以及不公平,由此所引發(fā)的關注,才可能形成改變的力量。(高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