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學意識到以前校慶的問題,進行積極的改變,是值得肯定的。但必須指出的是,變化不能僅止于此。
中國人民大學前日正式啟動了75周年校慶,期間,人民大學將不舉辦傳統(tǒng)的以少數領導和嘉賓為主體、有限師生及校友參與的慶典大會,而是在校內進行“關愛師生基金”校慶義賣活動等,讓師生參與。(6月11日《新京報》)
不搞慶典,搞公益,人民大學這樣舉辦校慶,有網友認為是“作秀”。在筆者看來,即便是“作秀”,這樣的“作秀”多一些也無妨。這樣的“作秀”總比大學鋪張浪費,大搞排場有價值得多。
今年早些時候,南京大學舉辦110周年校慶,學校宣布校友接待“序長不序爵”,這一方式的變化,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雖然這一接待方式的變化并沒有撼動當年的大學行政化,但大學有這樣的意識,已是進步。而相對于南大的“序長不序爵”,中國人大做公益迎校慶,有更大的進步意義。
通常來說,大學校慶應該有兩個基本主題,一是校友歡慶,回到母校,重溫師、同學情誼,二是反思學校辦學的問題,為學校的進一步發(fā)展找到發(fā)展的方向。國外大學校慶,往往就圍繞這兩大主題。去年筆者去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參加150周年校慶活動,發(fā)現該校的校慶主題,就是“反思”——如何繼續(xù)走近研究的前沿及世界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學校舉辦了建校150周年成果展,在成果展展出的150件展品,全是MIT學生的發(fā)明,既有雷達、第一臺實時計算機、第一個人造假肢、更好的天氣追蹤系統(tǒng)、晶體管、頻閃攝影,同時也有各種毫無實用價值的怪異發(fā)明。這種展出風格,確實比較符合MIT的“書呆子”氣質:“嚴肅”的校慶,照樣可以展出這么“荒謬”的“發(fā)明”。但是,MIT的“書呆子”們知道,所謂偉大的發(fā)明,很可能就孕育在“荒謬”之中。
近年來,我國高校十分熱衷舉辦校慶,其意圖是通過舉辦校慶展示學校的辦學成果,同時獲得更多的辦學資源。所以,校慶的排場往往搞得很大,校慶的主角,不是師生,而是官員,不是每個普通校友,而是一些有身份的校友,這樣的校慶,顯然已經變味。
據報道,人大的校慶的形式將非常簡樸。校長陳雨露說,人大已舉行了第一項活動“關愛師生基金”校慶義賣。義賣善款將用于支持“關愛師生基金”,為身患重癥疾病、遭遇意外傷害或遇到其他困難的師生提供援助!斑@樣的校慶活動體現的是公益性,以及校友和在校師生的參與!边@就讓校慶充滿關愛師生的氣氛,也把校慶真正辦為師生的節(jié)日。這可以增加師生對學校的認同感,也改變社會對大學的認識。與國外大學校慶相比,雖然我國大學校慶的反思色彩還不濃,但在回歸校友的節(jié)日方面,已有改善。
如何舉辦校慶,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大學的辦學宗旨和大學精神。我國大學意識到以前校慶的問題,進行積極的改變,是值得肯定的。但必須指出的是,這樣的變化還遠遠不夠。不管是南大的“序長不序爵”,還是人大的公益校慶,都是積極的變化?墒牵绻兓瘍H止于此,就難免作秀的嫌疑。
另外,從大學的健康發(fā)展看,我國大學必須認真分析辦學的得失,客觀而言,我國大學的辦學存在不少亟待改進的問題,包括大學的行政化、功利化、同質化、空心化等。只有直面大學的問題,推進大學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才能讓我國大學的辦學質量提升,贏得社會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