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云南董家溝日軍慰安所舊址
圖為云南省龍陵縣董家溝日軍慰安所舊址內(nèi),庭院中樹立著“歷史的恥辱柱”(8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查文曄 攝
“我們豎起這根柱子,就是要把日軍的獸行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松山抗戰(zhàn)遺址管理所副所長邱佳偉對記者說。
參加“追憶中國遠征軍”兩岸記者聯(lián)合采訪的記者們9日來到位于云南省龍陵縣縣城的董家溝日軍慰安所舊址采訪。邱佳偉所說的柱子,是一根兩米多高的朽木,2010年展館建成時被樹立在慰安所庭院內(nèi)。
柱子上釘有一面大鐵牌,上書“歷史的恥辱柱”六個大字。還有幾面鐵牌,寫有日本戰(zhàn)犯東條英機的姓名,以及日本帝國主義的軍旗,均被鐵絲網(wǎng)牢牢捆綁,用釘子深深地釘入柱內(nèi)。
龍陵縣地處二戰(zhàn)中重要的戰(zhàn)略通道滇緬公路要沖。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軍襲占東南亞,并于1942年5月侵入滇西。云南龍陵、騰沖等怒江以西的國土淪陷日軍之手長達兩年余,人民慘遭日軍種種暴行蹂躪,其中就有反人類的丑惡獸行“慰安婦”制度。
董家溝慰安所原為華僑董騰龍家族老宅,系土木結構的四合院建筑,占地840平方米,有大小房屋30間,由于裝飾精巧、房間眾多而被日軍看中,于1942年5月底被強占設為“軍人服務社”——慰安所。
踏進慰安所大門,入口左手處的墻上,懸掛著《慰安所規(guī)定》十一條,內(nèi)容包括:服務對象只限于日本陸軍軍人及軍聘人員等。
墻上還掛著一串小木牌,上書“惠美子”“若春”“靜香”“千代子”等名字,入場日軍可據(jù)此挑選“慰安婦”供其淫樂。據(jù)介紹,董家老宅主屋二樓原有四間房,后被日軍隔為16間,每間配有一名慰安婦。
邱佳偉說,慰安所常?蜐M,日軍為了發(fā)泄獸欲,對慰安所的設計堪稱“無所不用其極”。
圖為云南省龍陵縣董家溝日軍慰安所舊址(8月9日攝)。 新華社記者 查文曄 攝
董家溝慰安所是日軍慰安婦制度的縮影。據(jù)介紹,慰安所設立當月,日軍從廣州和緬甸調(diào)派第一批“慰安婦”來到滇西,首先在芒市三棵樹和龍陵縣鎮(zhèn)安街等地設立慰安所,隨后又從臺灣調(diào)來100多名“慰安婦”。
“慰安婦都要起日本名字,還被逼迫穿和服木屐,以適合日軍的‘口味’”。邱佳偉指引記者看墻上的一份日軍強征隨軍“慰安婦”的文件,其中將“慰安婦”劃入“軍需品”,與彈藥騾馬歸入一類!斑@充分說明日軍根本不把慰安婦當人對待!”
在慰安所中,記者還看到了體檢室。日軍軍醫(yī)每月一次將所有慰安婦集合起來體檢,如患有輕微的外傷或性病則予以醫(yī)治,如病重則任其死亡或用作試驗病毒的活體標本。
展館中還陳列了近年來在遺址附近出土的各種物品,包括日軍的懷表、酒瓶、瓷器、哨子、皮夾;以及慰安婦的梳子、化妝盒、奶瓶等物。其中不少都印有“MADE IN JAPAN”(日本制造)字樣。
李蓮春老人是董家溝慰安所的受害者之一。她是龍陵本地人,1943年18歲時被日軍擄掠強暴,送入慰安所飽受摧殘,后尋找機會才得以逃脫。2000年,在子女的理解和支持下,李老向外界公開了自己的經(jīng)歷,成為滇西地區(qū)第一位公開指證日軍性暴力罪行的受害者。李蓮春老人在去世前多次表示,想到日本去向日本政府“討還公道”,要求日本政府向她和中國人民道歉認罪,賠償損失。
據(jù)歷史學家考證,日軍在滇西共設立了30多處慰安所,調(diào)派、擄掠“慰安婦”約800名,其中近500名為擄掠來的滇西婦女。
1944年11月,日軍在從龍陵敗退前夕,將董家溝慰安所的慰安婦全部押到觀音寺腳下的湯家溝槍殺或逼迫服毒自殺。滇西其他地區(qū)的慰安婦們也遭受了相同的厄運:有的被集中起來用手榴彈殺害,還有的被推入井中溺死。盟軍和中國遠征軍收復滇西后,解救的慰安婦僅有幾十人。
“鐵證如山,天理昭昭。日本軍國主義給中國和亞洲人民造成了巨大傷害,他們反人類的滔天罪行是否認不了的!”邱佳偉說。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