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陸軍軍官學校舊址:黃埔魂 兩岸情
7月12日,廣州東郊黃浦長洲島,陸軍軍官學校舊址紀念館大花廳。摩肩接踵的參觀者中,一群青少年穿著迷彩衫排隊參觀,他們通過參加紀念館舉辦的夏令營,到此了解大名鼎鼎的黃埔軍校的光輝歷史,不少人在鄧小平與鄧文儀握手的油畫前駐足。
那幅油畫描繪的是1990年5月,原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接見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臺灣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會長鄧文儀的情景。實際上,自1924年國共合作創(chuàng)辦黃埔軍校以來,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就一直維系著國共兩黨、海峽兩岸割不斷的聯(lián)系。
陸軍軍官學校是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lián)的幫助下創(chuàng)辦的。軍校的醞釀籌辦工作,幾乎與國民黨改組之進行和國共合作的實現(xiàn)同步。它是首次國共合作的重大成果,是兩黨合辦的新型軍校,也是國共兩黨聯(lián)合培育軍政干部的搖籃。
縱觀黃埔軍校的發(fā)展軌跡,可稱之為中國近代軍校的始祖,國共兩黨以后創(chuàng)辦的各種軍校雖然性質、路徑各不相同,但始終源于黃埔一脈。
抗日戰(zhàn)爭期間,黃埔軍校出身的國共兩黨師生,為保家衛(wèi)國并肩作戰(zhàn),在淞滬會戰(zhàn)、平型關戰(zhàn)斗、臺兒莊戰(zhàn)役、百團大戰(zhàn)等重大戰(zhàn)役中盡顯黃埔軍魂,立下不朽功勛。
1938年,黃埔軍校的校本部被日本侵略軍的炮火夷為平地。1963年,周恩來總理視察軍校舊址時,指示要把舊址保護好。1996年,廣州市政府按照國家文物局批復的“原位、原面貌、原尺度”的原則,重建了校本部,也讓后人有機會一睹軍校的昔日風貌。
校本部面臨珠江,背倚扯旗山,坐南朝北,大門、二門后面是一座兩層磚木結構、三路四進、回廊相通的樓房。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堂校舍軍校,創(chuàng)辦時略加修葺,并在原祠堂式大門前增建歐陸式大門,懸掛陸軍軍官學校名牌。
校本部一樓設置了黃埔軍校史跡展、黃埔軍校名人油畫展等展覽;二樓則復原了當時的校總理孫中山、校長將中正、黨代表廖仲愷的辦公室、周恩來的政治部辦公室以及軍官寢室、餐廳、會議室等設施。
當年,黃埔軍校以“創(chuàng)造革命軍,挽救中國危亡”為宗旨、以“親愛精誠”為校訓。如今,海峽兩岸的黃埔同學在發(fā)揮黃埔精神、促進統(tǒng)一中華的旗幟下頻頻聚首。2007年和2010年,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和吳伯雄分別到紀念館參觀并題詞。
據(jù)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館長馮惠介紹,作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成立以來,前來參觀的民眾絡繹不絕。平時每日參觀人數(shù)就有數(shù)千,每逢周末或節(jié)假日,每日參觀人數(shù)可達萬人。今年上半年接待參觀者已超過50萬人次,其中有不少是臺灣同胞。
“天下黃埔是一家,每逢校慶,都會有很多兩岸的老校友回來參觀,看到耄耋老人站在校門口深情高唱校歌,令人無限感慨。”馮惠表示,待2014年軍校建校90周年之際,還將舉辦隆重的紀念活動。紀念館為兩岸文化交流提供了平臺,時刻引導著人們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國家利益為重,以民族利益為先,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中新社記者 路梅)
[責任編輯:楊雨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