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代表高端和國際范兒的觀點一度流行。在北京的外國人經常會接到免費甚至有償參加各種活動的邀請。北京甚至還出現(xiàn)了以“出租老外”謀利的公司,他們?yōu)檎蚱髽I(yè)組織的活動邀請“外國專家”或“外商”,而這些人可能只是公司職員或學生,甚至是無業(yè)人員。(《中國經濟周刊》7月3日)
按照媒體披露的情況,許多被“出租”的老外,并非真具備某方面的專業(yè)學識或獨到的個人見解,許多時候僅僅走一下過場,兜售一下自己的特殊膚色,來為租憑方“長臉”!把竽槨比绱酥靛X,是因為國人文化上的不自信,還是因為“洋臉”上的附加值?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行和市場經濟大門洞開,被國外繁榮景象驚呆了的國人,一時“饑不擇食”地生搬硬套,各類洋詞噴涌而出,除了商品、地名、樓盤,一些人甚至將子女的姓名迅速“洋化”,這類現(xiàn)象曾引發(fā)“外國月亮到底比不比中國的圓”的大討論。曾在中國生活22年的美國傳教士雅瑟·亨·史密斯在《中國人的性格》一書中,雖然努力設身處地地理解中國人,但還是直言不諱地指出了中國人性格中的突出弱點,首當其沖的便是過于看重虛無的面子,執(zhí)著于面子上的那些繁文縟節(jié),甚至不惜以此犧牲利益。
確實,“出租老外”這類“傍老外”現(xiàn)象里,肯定有國人動輒“沖出國門,走向世界”的虛榮心作怪,但如今國內經濟已得到長足發(fā)展,30余年前的巨大差距正在逐步縮小。然而,單憑一張平淡無奇的“洋臉”便可兜售出如此誘人的商業(yè)價值,這顯然不是一句文化不自信便可解釋得了的。
近年來,被央視“3·15晚會”曝光死的幾家地板企業(yè),其中不乏掛“洋”頭賣狗肉者。而隨著三鹿奶粉的轟然倒塌,國內奶業(yè)遭遇空前信譽危機之時,迅速涌入國內的“洋奶粉”中,其實仍不乏國內奶企。由此來看,那些被租憑的洋面孔,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膚色,更像一種公信力的代名詞!把竺婵住笔袌鰞r值的背后,恰恰是國內某些行業(yè)公信力匱乏的真實寫照。
僅僅基于膚色區(qū)別的洋面孔不可能實現(xiàn)某些工作的一勞永逸,如果用得過多過濫,非但不能“撐門面”,反倒可能因為洋面孔本身不夠專業(yè)、缺乏內涵而穿幫。洋面孔出場,固然可以提高所謂“知名度”,但不可能從根本上提升租憑方及其期待的公信力。
無論是招商引資,還是在一些具體問題的處理上,我們總能見到“里外有別”的現(xiàn)象。當被恩寵有加的外賓紛紛贊嘆有關單位的勤勉時,難以享受同等待遇的國人往往露出一臉惆悵,這何嘗不是公權力對老外的變相推崇?其結果,只能是進一步抬高老外的公信力。
一個民族和國家的自信心的樹立是一個漫長過程,無論哪行哪業(yè),打造公信力的征程同樣極其漫長,甚至艱難而又曲折。這個過程沒什么捷徑可循,比如租憑老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