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日前刊載天津讀者穆建新的文章,作者因旅游臺灣時隨處可見的廟宇而有感而發(fā),認為當地大寺小廟展現了巨大包容性。
文章摘編如下:
在臺灣旅游,隨處可見那些躋身于街市和鄉(xiāng)間的廟宇。每座廟宇的面積和體積都不大,由于善男信女們的誠愿供奉,倒也穿金戴銀,精巧華麗,十分醒目。
我不信佛不入道,更拒絕鬼神,但有一個習慣,逢廟必進?膳_灣的廟宇太多,據說有一萬兩千多座。
還好,旅游就要結束時導游在臺北市引領我們購物,我一眼看到商場后面的街區(qū)里有一座小廟,于是偷偷溜走,鉆進了那座廟。廟內干凈整潔,那天也許是工作日,廟里面沒什么人,十分清靜。看看供奉的對象,媽祖、觀音、文昌、關帝,還有什么五路王爺,是佛是道?一時糊涂起來。
燃香鞠躬后,見一老者出來,趕緊過去攀談。老者的當地口音聽起來很費勁兒,不過斷斷續(xù)續(xù)地知道了,在臺灣是信什么就供奉什么,當然媽祖居多。廟宇是居民小區(qū)生活的必備要素和構件,一律不收門票。日常管理由當地居民自發(fā)進行,而且有不少義工相助。不像大陸凡有古舊寺廟的地方,人們恨不得趕緊修繕,當作旅游景點來賺錢。臺灣廟宇的修繕維持,幾乎沒有政府撥款,全靠人們的主動捐贈,而且捐贈者都隱姓埋名以示虔誠。而大陸寺廟里則設有功勞簿,記載捐贈人的姓名。想想也是,善若人知,非真善也。
廟周圍是現代化的居民區(qū),密密匝匝的高層公寓,從樓房空隙中,可以隱約看到那座矮小廟宇的飛檐,不禁聯想到了中臺禪寺的雄偉壯觀。
中臺禪寺建筑藝術
到臺灣旅游最先參觀的就是中臺禪寺。走近中臺禪寺,抬眼望去,我立刻想到詩經里的一個詞:碩大無朋。再一端詳,立刻一個問號:這是佛教禪寺嗎?
中臺禪寺是一座高達140多米的垂直立體化建筑,且全部使用鋼筋水泥和大量名貴的石材修建。大雄寶殿巨大的空間里,釋迦牟尼像是印度紅花崗巖雕琢而成的,其它一些菩薩、尊者均以巴西白玉雕刻成,四大天王神像都是用山西黑花崗石雕制,金碧輝煌,氣勢恢宏,令人嘆為觀止。
最有意思的是,中臺禪寺不準燒香和燃放鞭炮。沒有了香爐紅燭和煙霧繚繞,失去了可以磕頭許愿,燃香祈福的親近,整個禪寺只剩下了空闊中的寧靜,站在那里讓人感到自身的渺小。
據說,中臺禪寺的開山方丈惟覺老和尚是老兵出身,他募集巨資修建如此大寺,而不是再造一座比比皆是的小廟,恐怕不是感恩酬神,彰顯實力所能解釋的。
他請來臺北101大樓的著名設計師李祖原,要求在中臺禪寺建筑設計上,以佛法理念為根本,融合藝術、文化和其它宗教建筑藝術。難怪中臺禪寺從外觀上看,四壁的玻璃帷幕,怎么看怎么像天主教大教堂,圓屋頂是回教清真寺的風格,周邊的廊柱式建筑讓人想起了古希臘,底部寬闊,頂部尖窄的建筑結構彷佛是埃及金字塔。惟覺和尚用這種方式展示了他佛教理念的巨大的包容性。
惟覺大師倡導佛法五化,但是其中科學化和生活化的提法,估計六祖惠能大師看到后會搖頭一笑,因為他當年有偈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但是,“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黑格爾在講這句話的時候,特別強調了合理性指的是變化發(fā)展的必然性。惟覺大師的弘法登上了禪宗一座新的高峰,中臺禪寺的高大是一種具象的左證,惠能大師其實應當感到欣慰。
鄉(xiāng)間廟宇通俗親切
鄉(xiāng)間廟宇的遍布,和臺灣先民當年“蠻荒漳癘”的惡劣生存環(huán)境中有關,反映出民眾期盼神明保佑的心理寄托,但還不是高度覺悟后的精神需求,難免帶有迷信色彩。老百姓在那里然一炷香磕一個頭,心里就踏實了。而站在中臺禪寺那巨大的殿堂里,你會自覺不自覺地捫心自問,進行道德精神的反省,心里會感到一種不踏實。因為中臺禪寺里那種有點兒像基督教教堂里的氛圍,在提醒你如何升華精神和拯救靈魂。
中臺禪寺的高貴大氣和鄉(xiāng)間廟宇的精麗小巧,都是外在的現象。中臺禪寺莊嚴肅穆,儀式隆重,意在教化,直指精神信仰;鄉(xiāng)間廟宇通俗親切,祈福占卜,祭拜隨意,講求善惡因果。無論大寺小廟,實質上都在強化著道德精神信仰,這無疑會起到凈化社會風氣的作用。
一到臺灣,先向中臺禪寺點頭示意,離開臺灣,最后和民間廟宇握手告別,我臺灣行的一頭一尾都涂上了宗教文化色彩。參觀中臺禪寺的時候,一位面目和善的老尼送給我一幅惟覺大師題寫的紅帖,回家后我把它恭恭敬敬地貼在了書房的門上,上面4個大字:慧燈長明!(原文作者:穆建新/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