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14日刊載了新北市王新偉的文章,在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大陸人和臺灣人在禮貌用語上的一點差別,并且在這種區(qū)別中,大陸人可能會被對方認為沒有禮貌。但作者呼吁不要戴著“有色眼鏡”的看待這種情況,換個角度可能會讓雙方的交流更加順暢。
文章摘編如下:
你跟人說“謝謝”,對方回以“不用”,這是在臺灣常聽到的口頭語。但場景換到大陸,你跟對方說“謝謝”,他脫口一句“沒事兒”,結(jié)果臺灣人聽了就皺眉頭,我跟你說謝謝,干嘛沒事?
其實,“不用”與“沒事”都是“不客氣”、“不用謝”的口語化,沒有誰好誰壞的比較,蓋因兩岸語言的差異和習(xí)慣的不同,而造就了表達方式的不同。
記得有次跟團去廈門,游玩一處上了車,同行有位長者一直碎碎念,原來他剛才跟人買東西,付了錢說謝謝,年輕的大陸小姐跟他說沒事,讓他覺得有些不舒服。我聽出他的意思,大概是北京話的“兒化音”,讓那句“沒事兒”聽起來好像有些隨便,他于是耿耿于懷。
后來幾日,我們每個人都遇到相同的情景,但有了那位長者的經(jīng)驗,大家都能泰然處之,因為我們知道,那句“沒事兒”其實也是禮貌性的回應(yīng),只是我們不這樣使用,所以感覺怪了些。
這讓我想到大陸人對臺灣的評價,共同點都是說臺灣人客氣又有禮。言外之意也包括了我們回禮的方式,顯然,“不用”這個詞聽在大陸人的耳里不會覺得不舒服,甚至覺得這樣說很有禮貌。那么,為何我們會覺得大陸人講“沒事兒”就怪怪的呢?
或許,是不是我們一開始就“因人設(shè)事”,多了“先入為主”的觀念,認定大陸人講話不客氣,戴了“有色眼鏡”,所以就覺得他們的講話“不中聽”。
其實,換個角度想,“沒事兒”不就是讓你放輕松嗎?會心一笑不必太計較,我想彼此的溝通就會漸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