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月13日,剛開放臺灣民眾赴大陸探親的蔣經(jīng)國先生在臺北病逝。第二天,當時才30歲出頭的楊祖珺記著友人“出大事,要小心”的提醒,帶著首個有“合法”手續(xù)的老兵探親團返鄉(xiāng)了。
楊祖珺是上世紀70年代臺灣民歌運動的推手,演唱的《美麗島》等曲觸碰當局禁忌被禁數(shù)年,于是轉投幫助漁工、雛妓、在臺老兵等弱勢群體的社會工作。
在老兵謁黃陵、分赴家鄉(xiāng)后,這位大膽率性的女子向大陸接待單位提出在北京舉辦個人演唱會的愿望。楊祖珺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回憶說,她的角色本是歌手,兩岸交流剛剛撕開一個小口,舉辦演唱會正可試探臺灣當局開放兩岸交流的誠意。
她說,在民歌運動前,臺灣年輕人有時間就唱美國歌;逐漸地人們開始反省,展開“唱自己的歌”風潮,希望承繼中國傳統(tǒng)而非完全美國化。她說,在校園、鄉(xiāng)村、工廠唱這些歌曲時常淚流滿面,當時想法就是“若有一天看到兩岸來往,幾輩子都賺回來了”。
在大陸方面協(xié)助下,楊祖珺在北京舉辦了一場演唱會并于北京大學禮堂和大學生進行演講暨彈唱歌曲的交流。當她回到臺北,許多人聽說她在北京彈唱《少年中國》、《美麗島》、《愛的贈言》等歌頌家鄉(xiāng)、反映鄉(xiāng)愁的歌曲,都說“這種做法太突破”。他們更不會想到,中央電視臺曾有意直播演唱會,是她為不使老兵返鄉(xiāng)工作復雜化而婉謝。
返臺后,臺灣當局對于楊祖珺這個同時參與司法改革、老兵返鄉(xiāng)、幫助雛妓等社會工作的推動者,只有兩種選擇——抓起來或不理會。后來出現(xiàn)的情況是“沒人理會”。楊祖珺說,與當局的反應相反,她的嘗試得到社會、文化、音樂界的支持,當時在《聯(lián)合報》工作的國民黨文化人士還出來說話保護,稱這樣的交流“值得鼓勵”。
“破冰”后,楊祖珺繼續(xù)從事社會、學術工作。民歌運動影響了羅大佑、李宗盛、齊豫等一批后來活躍于兩岸歌壇的歌手。作為“最愛唱歌”的前輩,楊祖珺談到兩岸音樂界往來時說,20余年來臺灣流行音樂發(fā)展相對多元、豐富,大陸青年幾乎全面接受乃至放棄了自身基礎功課扎實的優(yōu)勢,但這中間應有互相取長補短的關系。
開放探親25年后,兩岸各層面文化往來絡繹于途,其重要性已被兩岸當局提升至與經(jīng)貿(mào)相同的層級加以重視。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日前受訪時透露:僅2011年,臺灣表演藝術團體、藝人在大陸舉辦了2600場營業(yè)性演出,合同演出費逾2.7億元人民幣;經(jīng)文化部審批的兩岸文化交流項目為2900起,11000人次。
同在2011年,分隔三百六十載、分藏兩岸的《富春山居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聯(lián)展,實現(xiàn)人文意義上的“山水合璧”,更成為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里程碑式大事件。
只是,對于文化往來的前沿推動者,種種過時的限制仍帶來重重困擾。今年于哈爾濱舉辦的兩岸經(jīng)貿(mào)文化論壇上,先前曾遭遇臺灣當局“噤聲”、以“危害國安”為由拒絕入境的知名導演、演員張國立說起剛在臺中市拍攝紀念老兵返鄉(xiāng)電視劇《原鄉(xiāng)》的甘苦:“胡志強市長邀請我們到復興新村文創(chuàng)園設工作室。我們怎么來啊,臺灣方面入境審批一次得好幾個月,大陸演員暫時沒有戲份也不能返家,希望能讓我們來往更自由一點!
楊祖珺目前在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記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任副教授,研究領域是文化。這個學期,她向學生介紹大陸紀錄片時訝異地發(fā)現(xiàn),學生們對商業(yè)文化之外的大陸認識依然陌生,“甚至用我上一代的語言來談論‘共匪’”。她認為,這種陌生,部分原因是兩岸媒體沒有更深入交往、不能有效傳達兩岸往來中的善意和好的部分。比如,她談到大陸媒體節(jié)目其實多元豐富,尤其像中央電視臺的科普、大型紀錄片等公共節(jié)目“做得真好”,不能在臺灣落地“很可惜”。
兩岸文化往來日漸升溫,楊祖珺對此也感樂觀。她說,文化是活水源泉,需要長期發(fā)展,希望兩岸當局者以更長遠、睿智的視野對待它。(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